很久很久以前,有位來自南方的神來到雅美/達悟人居住的海域,他先造了小蘭嶼,再造蘭嶼島後便離開了。沒有多久,他又跑到紅頭山觸動山裡的巨石,忽然間巨石一分為二,從裂縫中走出一位男孩;而後,神又觸動山林裡的巨竹,又一位男孩從竹中出現。兩位男孩的感情非常好,某天他們一起睡覺,從巨石碰出來的男孩突然覺得膝蓋很癢,於是用手去抓,結果右膝碰出一名小男孩,左膝碰出一名小女孩。從巨竹碰出來的男孩有樣學樣,竟也從膝蓋中生出一男一女。他們讓各自生出的男女孩結為夫妻,沒想到卻生出肢體殘缺或盲啞的嬰孩,後來改成交換婚,才生出健康的嬰兒,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就變成當今雅美/達悟人的祖先。這則故事是蘭嶼人普遍流傳的生命起源,族人至今仍遵守著紅頭山的岩石不能觸動、不需要竹子不可亂砍伐、避免近親結婚等禁忌。雅美/悟人的生命起源眾說紛云,從許多的神話故事中,可以看出這些神話歷程構築了雅美/達悟族文化體系及部落社會制度依循的脈絡,而人們在山海裡活動的禁忌,更是平衡島上的自然生態。因長久與山海對話,也創造了族人信仰自然的靈魂,因此到蘭嶼旅遊,你也要試著從山海中學習與自然相處。

從空中俯瞰位在黑潮北流通道上的蘭嶼島,周邊是清澈湛藍的海洋,海洋裡游的是雅美/達悟人賴以維生的各種魚群;陸地則矗立林木森天的原野,那裡生長族人造舟建屋的樹材,還有一片片大小不一卻足以延續蘭嶼人生命的芋頭和地瓜田。這些空間鮮明地刻畫出雅美/達悟人的生活領域,構成族人與山海綿密的生活文化,緊緊維繫著雅美/達悟人的命脈。雅美/達悟族人在蘭嶼島上歷經數百年的生活歷練,發展出人與自然緊密合諧的永續關係。
蘭嶼原名紅頭嶼,因盛產白花原生蝴蝶蘭,加上1947年參加日本花卉展獲得殊榮,因此改名「蘭嶼」。當地人稱蘭嶼為Ponso No Tao,意思是人居住的島嶼。1897年,日人鳥居龍藏來蘭嶼調查,稱該島原住民為Yami,之後部份居民便以雅美族自稱,有些居民也自稱是「達悟族」,達悟是人的意思。按蘭嶼鄉戶政事務所截至99年7月資料的顯示,雅美/達悟族人口約3,700人,佔全鄉人口88%,餘為漢人、平地原住民等。事實上,就語言學的分類而言,雅美/達悟族與台灣本島原住民族群同屬南島語族,而根據蘭嶼當地口述歷史、物質文明、地理空間與海洋航行等脈絡,研究者也多傾向雅美/達悟族來自蘭嶼南方的菲律賓巴丹Itbayat島。近年雙方多次進行尋根交流活動,積極建立文化上的親緣關係。

蘭嶼距台東東南外海49海浬,面積約45平方公里,隸屬台東縣,為台灣第二大附屬島嶼。島上戶籍人口約4仟3佰多人,實際居住3仟多人。蘭嶼島雖然面積不大,但島上豐饒的自然生態,卻蘊藏著雅美/達悟人豐厚的傳統知識及足以延續生命的資源,宛如一座天然博物館。在蘭嶼島東南方5.3海浬處,還有一個無人居住的小蘭嶼島,是黑潮必經之地。雖然漁群豐富,但因過去為軍方火砲試射之地,加上許多禁忌與傳說,居民僅在捕捉飛魚時才會前往。

蘭嶼島地形屬熱帶高溫的多雨型氣候,高溫的日子大都集中在五月至九月,除了遇上颱風會有稍微的涼意之外,這裡的夏天幾乎沒有一天不是烈日當頭;冬天受到東北季風影響,天氣多變且雨水充沛,年平均濕度約90﹪,與夏天鎮日豔陽高照的天氣大不相同。尤其東北季風襲來的狂風及突如其來的暴雨宛如颱風來臨,會讓人感到季節的錯亂,以為身處在多颱的夏季。然而,當滿山遍野的蘆葦草花開時,也讓人驚豔蘭嶼冬天蕭瑟的景緻是如此美麗。

蘭嶼全島多為陡峭山地,僅海岸邊有小面積的平地。島上至高點位於中央偏西北處的紅頭山,海拔約548公尺,高峻多變的山勢為茂密的雨林植被覆蓋,形成具有原始熱帶島嶼的地形景觀。蘭嶼島河流不長且水量小,成放射狀水系。向西南流有椰油溪、漁人溪、紅頭溪;向北流有朗島溪;向東與東北流有東清溪、野銀溪。溪床礫石磊磊,常成伏流。
由於蘭嶼位於黑潮北流的通道上,四周珊瑚礁環繞,東岸與北岸之隆起珊瑚礁分佈頗寬。沿岸除珊瑚礁外,還有許多不連續沙濱或礫濱,如東清灣與八代灣。蘭嶼地形受到火山、風化、侵蝕和潮汐作用,海岸岩石多呈峭壁或海蝕洞穴,情人洞、五孔洞等都是島上著名的景點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