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各個部落,手工藝創作,在各部落的角落處處可發現,男人可能在屋前專心雕刻,而婦女則在屋內織布和串珠等工作,大部分的工藝創作皆實踐在日常生活之中。雅美族人的工藝發展源自傳統文化,至今族人仍遵循傳統歲時祭儀從事生產勞動,因此無論是建築、造舟、生活器皿和服飾的使用或表現,皆彰顯出族人的物質文明具有高度美學素養。
飛魚為構成文化的核心,因為要捕捉飛魚,雅美族人還建造了舉世聞名的拼板舟,船身的流線造型和鮮豔的色彩,蘊藏著族人豐富的民俗植物智慧和精湛的工藝技術。在蘭嶼,造船和建屋在族人眼中是一項重要的技術工程,能夠自行建造拼板舟或搭建家屋可獲得部落族人的認同,這亦是男人一生追求的夢想。近幾年來,有不少年輕人將其生活美學結合或運用在現代工藝的創作,為蘭嶼工藝創作增添許多現代的創意和色彩。部分族人也開始以自然媒材如石頭、貝殼及漂流木進行創作,創作雖然多元但我們仍可在作品中發現雅美文化的內涵。在傳統上。
藤甲、籐帽
在驅鬼(戰鬥)及祭典時穿著戴用。
銀盔
用銀元敲或薄片重疊連結而成,前面開一方孔,可以望見外面,在雅美/達悟傳統社會中,銀盔價值很高,且為傳家寶物。
黃金薄片
黃金對雅美/達悟人是一項重要的財產。祭典中盛裝的老人會將黃金薄片掛在胸前,將黃金打成倒8字型,掛在頸上,除可以象徵財富外,生活中也是祭祀、驅邪、治病的器物。
木盤
此木盤邊緣刻三角形,象微太陽的光芒向四方照射,具驅邪招福功能。
男上衣
祭禮時穿著方衣。
木帽
女性在祭典時戴用的帽子。
禮刀
祭祀時作禮刀佩帶。刀鞘雕刻有傳統的幾何紋及人形紋,以細籐編掛索,非常精緻。
當飛魚季結束,天氣進入涼爽的十月也就進入了雅美人的Pitanatana製陶月,雅美人認為這個時後是製作陶器的最好時間。製陶是男性的專長,其步驟為採土、搗土、和坯、捏製、燒窯等。通常雅美人會上山挖掘陶土打成泥漿然後做成品模型及加工,接著用木頭造窯架、慢慢燒製陶器。等木架燒光後再將陶器移往他處風乾冷卻,就大功告成了。
大人製造陶器過程剩下的陶土,就會製作給小孩子玩樂的陶偶,其形狀十分樸拙可愛。
雅美人陶器類型有多種,用盛特定的食物,如栗、芋莖或山羊肉、魚類等。
雅美人在燒製陶器時,常乘興也製一些土偶為樂。這些土偶有人、豬、羊、龜及漁船等,都是表現他們的生活有關的事物。土偶造型都非常簡素,稚拙而天真,隨興而作,不求修飾。
木雕技術
由於雅美人的多數器具是以木製品為主,除了家屋的建造以及船隻的打造之外,木製容器也相當發達,同時一般的食用器具方面,在使用本身也具有階級的意義存在。雅美族的男人幾乎都是工藝家,雕刻技術很發達,主要展現在家屋內的雕刻、船隻外部的裝飾。圖樣則是為水紋、魚、太陽,以及各社所代表的圖騰居多。木器種類方面,主要的有擣製用的杵臼、梳頭用的梳?等。
編織藝術
雅美成年男子或多或少都善於編織的技巧,而老人們更是熟練這項手工技藝,所以編籃技術在雅美人的社會當中是極為重要的工藝藝術。編籃的原料為籐和竹,來源為野生的水籐、山林投籐以及蘭嶼竹竽,其中又以水籐較為普遍,原因是水籐類比竹材容易取得而且質地較輕,並且富於彈性具有不易折斷、不易腐朽同時耐用的特性。而主要的成品為搬運用的容器,包括了背簍、圓籩,以及防衛用的籐甲、籐盔、籐笠等。
編織的編紋方式則分有六角編、人字編、旋繞編以及方格編等,而編圓簍時則是分為密編和疏編二種。在編織物方面,其中包含了可以撈東西之用的笊籬、可以裝載搬運的籐簍、禮典和工作時用的帽子,以及用來穿戴防衛用的背心、魚皮甲與籐盾等。
另外,由於是典型的漁人的原因,雅美人也善於結網的編造技術。結網工作是族中男性長者的日常做活,利用苧麻捻成線狀之後再結成漁網,結網時是用網針來製作,而漁網的粗細與網目的多寡,則是由將所要捕獲的魚類大小而決定,而婦女們一般則是只結網袋。